此举对中国光伏业造成巨大冲击,一些企业因此而关门歇业,更多的企业则艰难度日。
无论组件和硅片在哪里采购,含有台湾电池的组件也将面临关税。组件方面,晶硅组件受原材料上涨的影响,晶硅组件均价大幅上升,其均价已经上涨至0.619美元/瓦,而薄膜组件价格则降继续回落,均价已经降至0.642美元/瓦。
如果需求量不够大,价格则既有可能再次崩溃。太阳能比重过大 将提高地热及风电比率日本经济产业省表示,为了改善这样的现状,可能会对于太阳能发电的购买价格方面进行大幅度下调。电池组件近期价格分析:多晶电池价格继续回升,主要是中国国内需求的复苏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另一方面,单晶电池依然维持在上期水平,目前日本的单晶电池需求放缓,而一些主要的台湾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正在做的价格竞争,预计后期电池价格仍面临一定的降价压力。国家能源局正在积极准备,最近也出台了一些新政策。2016年或再陷产能过剩泥潭?研究机构GTMResearch最新报告发现,鉴于价格持续反弹及终端市场持续扩张,原先停产的工厂陆续复产,多晶硅产能正以以令人鼓舞的速度增长。
【海外光伏市场】日本太阳能发电的购买价格将大幅度下调关于检讨固定价格购买再生能源政策,日本政府12日确定方针,将修正现行偏重太阳能发电的方向,促进导入地热以及风力发电政策。因为价格的下调,会引起购买风力发电或者地热能发电的现象增加,所以想要以此来缓解太阳能发电的购买热。如果牢牢把住光伏电站接入关,电站系统以及设备评估不合格就不给接入。
不过半年余,价格已近腰斩。因为他卖掉电站的手段很多。这是一个比较可怕的事情。同样,从高铁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严格的标准不仅不会抑制和限制企业的创新,还会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钻研和发展技术,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太阳能发电》杂志:据我们所了解,有些投资者在做电站投资财务模型时,已经将逆变器更换一次的情况考虑了进去,这样做是不是可以规避一些投资风险和问题?任其昌:是的,他可以考虑更换,因为逆变器占系统总投资的比重并不大。最近投放市场的一部分产品,或许有可能是一些厂家在消纳此前的库存,但更有可能是牺牲产品品质来满足市场价格竞争的行为,这个价格已经突破了逆变器制造的基本成本和品质需求底线。
还有,最近为什么有那么多电梯出事的新闻?因为中国规定的电梯使用寿命只有20年,而实际上很多电梯在10年左右就开始出现问题,别说更换,连维修都成了问题。而现在的标准,不少都是企业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制订的企业标准,后来慢慢演变成大家比较认可的行业标准。这难道不是巨大的浪费吗?为什么现在大家买车越买越好,其实就是在考虑后期的维修和更换配件成本,实际上也是综合降低了用车成本。但我考虑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现在逆变器已经竞争到要按分钱、厘钱来计算成本和利润的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业主如果对自己的项目负责,完全可以通过让利一分钱两分钱而获得质量更好的逆变器,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服务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何乐而不为呢?你是可以更换,就算你换得起,但你不是还得再花钱买单吗?而且,那时你的投入可能就远远不是一两分钱了。
但其中况味儿,业内企业可能已真的难以言表。按照我们的估计,这样的产品很难满足电站25年的寿命。就算那些对电站质量比较注重的业主,也同样更乐于留下好的电站自己持有,而把次的电站卖出。可是,任何产品要保证质量,都会有其最基本的成本是不可能突破的。
我相信,只要把握住这个关口,多数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的行业乱像。日前,《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前往湖南株洲,专访了该公司总经理任其昌,就逆变器行业当下的竞争局势与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太阳能发电》杂志: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补贴的是电站的产出,如果投资者愿意用劣质产品,那风险也将由他自己来承担,不是吗?任其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就是业主,有些并非纯粹是基于投资回报的角度,他们可能分好多种。创新无极限,我相信光伏领域技术人员有无穷的创造力,加上国家对光伏行业的有序管控,光伏产业一定会呈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届时中国光伏也将再次刷新在世界上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高铁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很多经验都值得光伏行业学习。由此带来的结果,我个人认为,有部分产品将会频繁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可能出现质量事故。但愿,是我们杞人忧天了吧。所以,大趋势还是在改变,是向好的。对于熟知逆变器技术现状及其造价的专业人士来说,答案也许不言而喻。年初还是0.4~0.5元钱每瓦的出货行情,如今在一些光伏电站项目招标中却已屡屡暴出低于0.25元每瓦的最低报价。
因此业内一些主力军、生力军企业,在这个产业里活得非常累,或者要死不活,或者根本就活不下去。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去搞一套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直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还有,则是市场监管的缺位,甚至可以说没有监管。我们自己也是做逆变器的,知道什么样的价格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且对行业内大多数公司的技术和成本也基本了解一些。
有业主就告诉我们,并不是看中我们的价格,而是看中我们作为央企的身份,相信我们的品牌和质量更有保证,因为这类业主是要拿着电站自己运营的。如果我们再不对这个市场加以管控,后面的形势可能会很严峻。
很多光伏电站的业主可能都是这样考虑的,先用最低的价格投入,建成电站后,再通过一些手段估价一个不错的价格卖掉脱手,自己不担长期风险。作为国内大功率变流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南车集团的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依托南车集团强大的技术、资源及资金实力,自2009 年进入光伏逆变器行业以来,市场占有率一直名列行业前茅,其央企、国家级技术中心的背景,以及横跨工业变流、工业传动、船舶电力和新能源等产业的跨领域视野,令其对光伏逆变器行业的思考,也多了几许理性。我们现在各行各业的短期行为,实在太厉害了。可是,这样的产品不但能销售,还销售得很不错。
《太阳能发电》杂志:您如何看待光伏逆变器行业当前的竞争态势?任其昌:从目前总的市场情况来看,大家似乎都已经有些忙而无序,包括出货、价格都显得很乱。当然,这个市场上也有不少业主是真正打算拿着电站运营的,所以他们的做法就不一样,在招投标环节就会想办法控制好产品质量,进而控制电站的质量。
这方面,一些相关的机构和部门正在积极努力,也有不少成果出来。另外,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根本都不具备建立标准执行机制的能力。
不过,有个问题值得思考。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光伏也要走这样的老路吗?光伏电站的设备更换,在五年后,谁来卖单?实际上,不管是谁买单,最终结果还是国家负担了,是中国的投资者负担了。
另外,要让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把关,要有明确的市场关口,比如从并网接入的环节严格把关。如今的下游电站投资,一切投入都追求低价,甚至以最低价为荣。其中一种,就是你此前文章中曾提出的伪业主,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描述当下市场情况的概念。南车集团最近将要导入对新兴产业的评估机制,南车肯定不会以牺牲质量的方式去坚持留在这个市场上。
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访谈内容。因此,如果我们再不对这个市场加以管控,后面的形势可能会很严峻。
而那些真正打算长期持有电站的业主,一是有可能的确因为不懂行业、技术而看不透彻这些问题;二是有可能也是考虑先进来,然后三五年后发电效率达不到要求,再跟供应商扯皮。虽然南车还有很多其他产业可以互相支撑,但如果市场形势依然还是这么无序,我们又能支撑多久,是否又有必要支撑下去,或许都值得考虑。
这其中的道理,实在值得深思。比如我们的建筑,70年的产权,可能只有40年的寿命,40年后你再翻建,又要投入多少?可如果你在现有成本的基础上再增加三分支一的一次性投入,也许就完全可以实现70年甚至更久的寿命。